01 跟誰都合得來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不要太僵硬,要學習融入社會。否則,我們所學的知識就無法應用。現在有不少人,特別害怕融入生活,包括有些出家人,住在山洞和寺院裡還能夠適應,但一接觸世間人時,就無比苦惱。即使在短短的時間當中,也不敢發心,深恐自己要麼失去自控力,完全與世間人同流合污;要麼除了自己所喜歡的、願意接受的人以外,其他人全都不理不睬,格格不入。
這不符合大乘佛教的思想。 在不同眾生面前,大乘佛教徒都要學會應對自如,言行舉止與他們相應並融入其中,這絕非刻意偽裝。比如,遇到一個醫生,可以跟醫生談天說地;遇到一個警察,也可以跟警察融洽相處;遇到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,也可以與修行人心靈相通;甚至遇到一個乞丐,也可以與乞丐出雙入對。 當我們遇到乞丐、工人等不同職業的人時,不宜將職業按照上、中、下的等級進行分類。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,很多人對職業的稱呼較為執著。
02 哪兒都是舒適區
有些出家人也許在出家眾的群體中能說會道、行事得體,可一旦離開這個「舒適區」,就不知所措。同樣,有些居士在佛教群體中如魚得水,可一旦脫離這種群體,就像魚兒離開了水一樣焦灼不安。這正是因為我們不具備大乘佛教的善巧方便,沒有維摩詰居士的風範、智慧和能力。
所以,如果真的具備智慧和能力,就會如過兩天我將會講到的《勝道寶鬘論》中所說:於修行環境中獨處時,完全是修行人的狀態,善於獨自安住;如果與人接觸,也能完全得心應手、應付自如。這才是真實具有大乘佛教的方便方法,也是我們現在真正需要的能力。
|